您的位置: 首页 >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山西实践
轻“车”减负增动力 壮“马”赋能强活力|矿区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难题
发表时间:2025/03/31 来源:阳泉长安网 责任编辑:刘勇 审核人:靳萍

村(社区)门口挂的牌子规范了,基层干部的微信工作群少了,群众办事需要开具的证明大幅度减少了,辖区居民的矛盾纠纷化解得更快了……如今,在矿区,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摸得着的幸福,皆是为基层减负赋能的有力举措。

矿区区委政法委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聚焦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积极探索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通过“为车减负”和“为马赋能”双向发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难题,构建多元治理体系,持续强化网格服务管理,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成效。

厘清权责“轻车”

优化网格,夯基固本。矿区按照全区地理布局、区域属性等特征,适时优化调整网格20个,科学调整共划分334个网格、8个专属网格,将全区3675个楼院、459个单位、3372个商铺全部纳入网格,实现人、地、事、物、组织一张网管控,所有事务进网。沙坪街道沙沟社区第八网格原先包含709户,户数众多,导致网格员经常感到力不从心,难以及时响应居民的各种需求,根据实际需要,社区将第八网格调整为468户,将原本的沙沟西坡5号楼84户划入第六网格,沙沟西坡6号楼、7号楼共157户划入第五网格。经过调整和优化,网格员现在能够更专注于自己网格内的事务,比如及时维修破损的楼道灯、调解邻里纠纷等。网格员的工作效率显著提升,居民满意度也大幅提高。

厘清职权,减负降重。矿区区委政法委出台了《矿区网格工作事项准入规范性指引》,建立了覆盖网格事项审核准入、动态调整、评估退出的周期管理机制,全面厘清职责边界,明确职能部门准入要求,持续夯实“源头管理”。与网格员职责不符的或行政执法类事项不得纳入,同时根据《矿区全科网格员事项清单》,全面梳理评估网格事项运行质效,删减长期处于休眠状态或网格难以承接事项,合并重复交叉的同类事项,删减或合并的事项进行统计记录,形成删减清单。

完善机制,提升效能。矿区全面落实“综治中心+网格化管理+枫桥经验”工作模式,严格推行矛盾上报、案卷建立、任务指派、调查落实、处理反馈、结案归档“六步闭环”化解运行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的网格工作机制,每月定期组织召开综治中心联席会议,及时通报事件办结情况并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受理处置事件,有力提升矿区社会治理水平。蔡洼街道菜市社区工作已逾20年的网格员王巧丽,谈及工作变化时说:“以前除了有上报事件量的要求,还要填报各种重复报表、数据及各种工作群任务。现在,经过精简和审视后,职责分工明显更加规范了,网格员感到特别轻松,也能将精力放在为民服务上。”

下沉力量“壮马”

党建引领,织密全网。矿区坚持把网格化服务管理与基层党建工作深度融合,纵向上,设立“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小区)党支部——楼院(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体系;横向上,在334个网格党支部的基础上设立843个微网格党小组,推选518户党员中心户,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吸收在职、退休、流动党员等加入网格党组织,通过多种途径系统收集、深入讨论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切实为群众解决困难,形成网格治理红色力量,织成一张坚强有力的“党员战斗网”,实现了党组织全“网”覆盖。

街道吹哨,精准发力。为进一步夯实社会治理的基层基础,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矿区紧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目标,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建立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着力破解街道赋权事项承接能力不足、统筹协调资源力量较弱等突出问题,推动项目、资源、力量下沉基层一线,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路径。网格员发现问题及时甄别“吹哨”上报,矿区区委政法委统一受理处置、分析研判并分流指派,“闻哨”部门迅速响应解决,实现了统一指挥、信息联动,织就了矿区多元化治理的“一张网”。蔡洼街道协同派出所和教育局成功帮助一名未落户的未成年人办理了入学手续。截至目前,各街道和部门协同联动共计16次。

法官入网,实地普法。每个网格单元都有一名网格法官对接,在开展实地普法的同时,积极参与辖区内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目前,全区已建立6个街道法官工作站、4个社区法官工作站和1个企业法官工作站。同时,组建“1+1+1+N”(1名班子成员+1名包保法官+1名社区人民调解员+N名书记员)街道社区调解团队,常态化开展司法服务。“法官下沉社区网格,可以有效发挥网格排查梳理和法官及时解纷的作用,促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矿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庭长、四级高级法官仇怀俊说。

民警入网,“警网”共治。按照“警务融入网格、网格对接警务”思路,矿区将32个警务室与334个基层网格相融合,形成一个覆盖全面、响应迅速的基层治理网络,并建立“网格长+社区民警+网格员”工作模式,多点连线开展巡逻防控,全区6个派出所所长全部进入街道党工委班子,28名社区民辅警进入社区“两委”班子,挖掘整合社区民警、辅警、治保主任、网格员、保安员等群防群治力量,组建“平安志愿者”和“平安信息员”等队伍,打造功能完备、触点多元、资源共享的综合社区警务团队。

税务入网,“税议化解”。矿区综治中心是全省首家将税务部门纳入山西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系统平台的综治中心。随着《阳泉市矿区社会保险费征缴争议联合处置机制工作方案》的制定出台,矿区综治中心与矿区税务分局联合推行“12363”工作法,即建立一个机制(税费征缴争议联合处置“1+7+N”工作机制),依托两条路径(线上+线下),发挥三项优势(组织优势、机制优势、人员优势),完善六步闭环(案件受理-资料初审-类型判断-分级分类-联合处置-结果反馈),最终实现民生保障、解纷安企、社会治理的多赢效果。2024年以来,税费征缴争议联合处置中心和各分中心共接待来访群众90余人,税费征缴争议矛盾调处类信息共58件,事件处置率为100%。截至目前,化解社保费征缴争议64起,97位缴费人的诉求得到快速解决,惠及722人次,补缴社保费598.85万元。

赋能“扩权”“聚力”

感民于心,网格赋能。全区网格员充分发挥信息员、宣传员、服务员、矛调员、协管员“五大员”作用,坚持把查找和解决问题贯穿始终,及时入户走访、调解矛盾、解决问题、服务居民。截至目前,共排查处置各类矛盾纠纷336件,“一网一群”微信工作群收集和解决群众反映问题9319件,开展心理服务活动710余次,政策法规上门入户宣传963人次,完成民生代办事项894次。同时健全“综治中心+网格化+便民化”体系,积极做好群众接待工作,矿区三级综治中心办理群众接待事件共846件,接待群众1002人次,其中心理咨询事件9件,矛盾调解事件81件,法律咨询事件29件,群众接待事件727件。

搭建平台,“智治”赋能。矿区综治中心建成全市首家“综治视联网”会议系统,将原来“到场参会,回来转述”的旧模式转变为“坐在单位参会,工作及时落实”的新模式,实现6个街道全覆盖,2个社区试点运行,在辖区内已基本完成综治视联网的市县乡村四级贯通,达到了省、市、区、街道、村(社区)五级联动。同时,矿区将公安、司法、信访、组织、妇联等18个部门86类信息入驻大数据平台,各部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联动,形成了“一平台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调处”的矛盾纠纷联动化解工作格局。依托“山西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系统”平台,各类矛盾纠纷的化解流程、实时进度一目了然。2024年以来,三级综治中心共评选典型优秀案例915件。“民生直通车”为居民解决问题63件,使群众的各类诉求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畅通了民意,赢得了民心。

培养晋升,多元赋能。减负不减担当、不减责任,而是增信心、强保障。矿区推动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向基层延伸倾斜,从基层网格员队伍的实际出发,丰富教育培训内容,创新教育培训方式,促进学用结合、学用相长,真正让网格员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提高整个基层网格员队伍的综合素养和专业化水平,努力使网格员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行家里手。此外,不断完善网格员考核奖励机制,每月持续开展“网格之星”评选活动,激发了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活力。

来源:阳泉政法微信公众号